English

听伊戈尔·奥伊斯特拉赫音乐会

1999-04-12 来源:生活时报 文/卜大炜 我有话说

伊戈尔·奥伊斯特拉赫———小奥的名字无法与他的父亲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名字分开,凡是热爱崇拜老奥的人都不会对小奥的来华无动于衷。几位朋友经过与他的排练后说小奥的贝多芬协奏曲处理方法与众不同,但听来很合逻辑。在演出前的记者招待会上,小奥说他与父亲在艺术上常有争执。又听说这次排练中,他与指挥在贝多芬协奏曲的演奏“尺寸”上几乎酿成磨擦。这一切为小奥身上蒙上了几分传奇色彩,促使我将他的两场音乐会都听了。

在首场奏鸣曲音乐会上,他的贝多芬“春天”奏鸣曲确实令观众春风拂面。他的演奏棱角不大,不像斯特恩70年代来华时的演奏那么“孔武有力”,而是温文尔雅。音乐会上的门德尔松F大调奏鸣曲则是音色音准具佳,这首乐曲与他气质相投。帕格尼尼的“摩西幻想曲”是以一位长者的口吻述说的,演奏不急于求成,令人信服。不像有些演奏家为使把位变得小一些,将G弦提高小三度定音,变调演奏,小奥忠于原作。听过他的几曲演奏,我感到,如果海菲兹、老奥、斯特恩他们是“戏剧大师”,那小奥则是“散文大家”了。小奥“号”小一点,光滑不露棱角,颜色鲜明而不强烈,不任性,重抒情而不夸张,听来不累人,与晚年的艾尔曼有几分相像,这种演奏风格在当今的音乐会上不常看到。音乐会上一曲《卡门》幻想曲也是选了“散文化”的瓦克斯曼改编曲,而不是“戏剧化”的萨拉沙蒂改编曲。

在第二场协奏曲音乐会上,他的演绎与指挥的戏剧化处理还是产生了碰撞,小奥的贝多芬奏鸣曲同样是“散文化”的诠释,在速度、力度上不过多夸张,但精于修饰,重韵味,所有和声主干音上都给予节奏上的强调,步步为营。(这应该是从巴赫、亨德尔乐曲风格中抽取出来的成分)这样,有些段落与戏剧化的处理方式相比就显得拖一些。而指挥在此时似乎正为音乐中的戏剧性呈示所冲动,一路踩足“油门”,逼得小奥疲于追赶,第三乐章有两处险些脱节,指挥没给小奥留出时空。与老奥此曲的录音相比,老奥的诠释重乐曲中的矛盾冲突,戏剧性高潮迭起,音色丰厚,气势恢弘。小奥尽管也选用了他父亲喜欢的克莱斯勒华彩,但在全曲的处理上有些“仿古”。他在戏剧性上稍微低调一些的处理似乎力使这首乐曲在古典主义形式和浪漫主义内容之间求得平衡。

小奥的演奏没有“叫喊”的成分,从自身条件方面看,这也是扬长避短。小奥的揉弦远不及老奥、海菲兹他们有力,小奥在音量、力度和气势上无法与他们相比。这点使他在演奏一些缺少丰厚的和声支持的长音上显出窘迫。音乐会上那首贝多芬F大调浪漫曲中“诗化”的语言,他拉得有些跌水准,他的揉弦使声音飘忽摇摆。这似乎也不全是年龄的缘故,我看过一部他十几年前的柴可夫斯基协奏曲录像,也存在这一问题。

在热爱他的观众一再要求下,他加演了第三支曲子———伊萨伊无伴奏奏鸣曲第三首中的叙事曲,顿使音乐厅满堂生辉。他在那繁复的和弦序列中“快刀斩乱麻”,小奥此时成了老奥,一曲拉出了奥氏家族的荣耀,“老子英雄儿好汉”。他不愧是一位大师。

小奥的风格不及老奥硬朗,但小奥选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他的演奏处理细腻,音色优美,其状态形散而神聚,其风格古朴之中又带有几分闲情逸致,在当今的乐坛上独具异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